杜特尔特祸从口出,很难回到菲律宾了?机会被他亲自断送?
据报道,2025年7月1日,环球网证实杜特尔特临时保释请求遭国际刑事法院驳回,其子塞巴斯蒂安自动接任达沃代理市长——这场权力真空下的家族接力,暴露出前总统回国之路的多重死结。
杜特尔特律师团队曾以“80岁高龄、身体恶化”为由,向国际刑事法院申请临时保释至第三国,甚至传出澳大利亚有意接收的消息。但检方2025年6月23日提交的文件成为转折点:检察官翻出其被捕当日的录音——他在登上海牙航班时嘲讽马科斯政府“必须杀了我”,还威胁“之后会有枪战,我要解决那些混蛋”。
杜特尔特(资料图)
这番言论被直接解读为对国际刑事法院人员的威胁。检方在文件中强调:“一个承诺遵守司法程序的人,不会用暴力言论暗示报复。”更关键的是,检察官质疑其潜逃风险——若被释放至澳大利亚,以杜特尔特家族在东南亚的势力网络,完全可能借道印尼或马来西亚潜回达沃市。而菲律宾选举法规定的“6个月宣誓宽限期”(截至2025年12月30日),更让检方担心其利用时间差完成政治布局。
杜特尔特的“口无遮拦”贯穿政治生涯:任内公开宣称“杀毒贩如杀鸡”,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怒斥西方政客。这种“草莽风格”曾让他收获63%的民众信任度(2025年亚洲脉搏民调),但在司法程序中成为致命伤。
国际刑事法院的驳回理由中特别提到:“被告持续拒绝承认本院管辖权,其2025年3月被捕至今,从未配合提交任何法律文书。”而对比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保释案例——后者通过承诺“不干预证人”才获得临时释放——杜特尔特的强硬态度让法官失去耐心。更微妙的是,他在2025年6月接受菲律宾媒体采访时仍放言:“ICC的法官收了马科斯的钱”,这种言论直接导致检方追加“妨碍司法公正”的指控。
展开全文
杜特尔特(资料图)
从2025年5月连说7个“不”拒绝遣返,到6月内阁改组清洗杜特尔特阵营官员,马科斯政府的态度始终明确。总统府文官长贝萨明在6月30日的声明中称:“任何司法程序都应得到尊重”,实则默认ICC的羁押决定。更关键的是,菲律宾外交部至今未就杜特尔特宣誓问题与荷兰正式沟通——尽管内政部长雷穆拉曾声称“在协调”,但外交渠道的沉默足以说明政府立场。
在乌克兰局势、巴以冲突等案件中屡遭大国抵制后,ICC急于通过杜特尔特案重塑权威。一位匿名法官向《菲律宾星报》透露:“这是本院首次审判现任国家元首(指其任内的禁毒行动),若轻易释放,将被质疑司法独立性。”而检方团队中的美国籍顾问更在内部会议中表示:“必须用强硬态度向东南亚国家展示,没人能凌驾于国际法之上。”
尽管塞巴斯蒂安接任达沃代理市长,莎拉·杜特尔特在5月31日海牙集会上仍试图造势,但家族内部已出现裂痕。2025年6月28日,杜特尔特老宅突然挂出“出售”标牌,其同居伴侣阿万塞尼亚的这一举动,被菲媒解读为“对回国前景的绝望”。更致命的是,杜特尔特长子保罗因涉嫌洗钱案被马科斯政府调查——这意味着家族经济支柱正被瓦解。
菲律宾社会气象站2025年4月数据显示,63%的民众认可杜特尔特任内的禁毒成效,58%的人反对将其引渡至ICC。但另一组数据显示,42%的民众对马科斯政府表示不信任——这种撕裂让杜特尔特回国成为敏感议题。
反对派联盟在6月17日发表声明:“若杜特尔特获释,将引发禁毒战争受害者的二次创伤。”而支持派则在马尼拉街头集会,举着“把我们的总统带回来”的标语。这种民意对抗直接影响司法决策——ICC法官在裁决时,不得不考虑释放行动可能引发的菲律宾社会动荡。
杜特尔特(资料图)
根据《菲律宾地方政府法典》,杜特尔特的达沃市长职位保留至2025年12月30日。其律师团队目前转向“医疗保释”策略,计划提交8份由菲律宾和荷兰医生签署的诊断报告,证明其患有严重心脏病和糖尿病。
但ICC的先例显示,即便批准医疗保释,也会附加严苛条件:24小时电子监控、禁止接触任何政治人物、定期向当地法院报到。而马科斯政府已提前布防——2025年6月29日,菲律宾司法部修订《引渡法》,新增条款规定“任何被ICC通缉的人员,菲律宾政府不得提供领事协助”。这意味着,即便杜特尔特在第三国获释,也无法通过菲律宾使馆办理回国签证。
从2016年铁腕禁毒到2025年困守海牙监狱,杜特尔特的命运转折印证了政治博弈的残酷逻辑。他的口无遮拦或许是性格使然,但在失势后,每一句狠话都成了对手手中的利刃。当国际刑事法院的驳回文书送达监狱时,窗外的海牙阴雨绵绵——这位80岁的前总统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亲手堵死的,不仅是回国的航班,更是政治生涯的最后出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