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元宵晚会如何拿捏年轻人的喜好?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平 林婧
昨晚,央视元宵晚会以“直播收视率破11、市占额高达43%”的惊人数据,直接碾压同期其他卫视节目,成为当晚“流量之王”。
“哪吒打人,敖丙劝架”“撒贝宁扶着机器人出来”“哪吒听不了一点吃藕”“开场就是易烊千玺”等节目相关话题,与当晚的汤圆一同沸腾。评论区里也是好评连连,有人调侃:“央妈也开始玩梗整活了,年轻人上班了。”
图源 央视文艺公众号
有风君翻了过往数据,发现原来央视元宵晚会的收视率已连续创新高,从兔年的5.9%到龙年的8.9%,再到蛇年的11%,一年年上涨,意味着受众一年年增加。
越来越像“电子榨菜”的央视蛇年元宵晚会,究竟施了什么魔法,精准拿捏年轻人?
01
文化符号的青春化转译
元宵晚会通过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戏曲、魔术等各类型的节目,呈上一席兼具传统意蕴与现代活力的团圆家宴……
上述是元宵前一夜,央视为晚会做的官方介绍。
展开全文
图源 央视文艺公众号
但谁说传统文化非得端着?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95亿之夜,大热CP“藕饼”直接被搬上了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开场即整活。
哪吒、敖丙不仅与大张伟、配音演员吕艳婷同台表演,还和主持人“嬉笑打闹”,人偶与真人的亲密互动,将舞台氛围推向高潮,瞬间点燃现场的欢乐气氛。网友们纷纷称赞这一幕“萌到不行”“仿佛二次元世界闯入了现实舞台”。
这一巧妙的创意设计,不仅精准地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喜好,更是将国漫元素与传统元宵佳节完美融合,为晚会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图源 央视文艺公众号
此外,“秧BOT”的再次亮相、《伟业》原班人马唱响的《与共》、《孤勇者》手语演员同“唱”的《努力的人》……
用网友的话说,整台晚会就是一场大型的“Callback”。
绝大多数节目都能让人体会到导演组“平衡之道”的良苦用心:既保留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注入年轻化的创新表达。
比如舞蹈《麒麟》,通过华服与舞姿重现了《诗经》中“振振公子”的卓然风采,被赞为:每一帧都是国风壁纸。
周恩旭与易烊千玺跨界合作的古风歌曲《一礼成人》,戏腔与流行结合,网友直呼人帅歌美。
代表审美天花板的国潮创作,当前大热的顶级动漫IP,再加上在年轻人中颇有号召力的明星歌手……
图源 央视文艺公众号
央视元宵晚在节目创作与编排上牢牢拿捏了年轻人的文化审美,并且用科技解构传统,用创意重组经典,让传统文化完成青春化转译,直抵人心。
02
化身文化传播的“自来水”
都说官方玩梗最为致命,当央视放下身段开始“自黑”,5G冲浪速度的年轻人自然乐意接受投喂。
互动环节中,主持人介绍莲藕的一百种吃法时,“敖丙”伸出小手及时拦住当场破防、想要上前挑衅的“哪吒”。这幕有趣的互动瞬间被网友精确捕捉,并在B站鬼畜区连夜上线“敖丙劝架哪吒”的鬼畜视频,甚至衍生出“哪吒打工人”表情包,以及“敖丙劝学”“哪吒整顿职场”等亚文化梗。
而当撒贝宁穿上东北大花袄cos机器人,拿着手绢屈膝弓腰、颤颤巍巍地带着“秧BOT”踉跄出场时,无论是现场的串场主持人尼格买提还是屏幕前的观众们都绷不住了,实时弹幕更是立即开启“AI驯服人类”的梗创作大赛。短短2小时,该话题阅读量就轻松破亿,网友还自发剪辑“撒贝宁VS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对比视频,继续放大僵硬、魔性的舞步的喜剧效果。
图源 央视新闻官方微博
这场围绕央视元宵晚会的创作风暴还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重庆分会场上,川江号子与方言说唱碰撞出火花,方言Rap再度引起各地网友为家乡“代言”,评论区秒变“方言battle现场”:“武汉话申请出战!”“粤语rap请求掰头!”……好一场方言Rap挑战赛。
无论是为传统文化安上 “青春滤镜”,还是以二创造梗打造社交货币,都让年轻人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自来水”。 这种“创作权”的让渡带来的参与感重构了晚会的意义:它不再是专供节日的背景音,而是真正的文化传播的品牌符号。
央视元宵晚会正在成为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融合共生的无限可能,用“我懂你”的默契,完成了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仪式。而这种双向奔赴的活力,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样貌。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