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币交易(泰达币交易所有哪些)
如果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那么机油就是延缓发动机衰老的润滑油。机油标号代表什么意思?5000公里换一次机油科学么?
机油标号代表什么意思
API是美国石油协会制定质量性能等级分类。该标准以字母S代表汽油车用机油,然后对不同等级的机油按英文字母顺序分别排在字母S之后。SN最好!
SAE是评定机油黏度的,后面跟随的数字5-10不等。数字越大机油越稠,反之越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标号。
5000公里更换机油科学吗
先来看看美英主流车型车主手册上的车辆保养里程间隔与中国的对比: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美国英国车辆保养里程间隔至少是中国的2倍,大家就会疑惑,中国机油5000公里一换是否合理呢?看看专家怎么说。
根据大量行车试验,在中国如果使用SL级别级别的润滑油,每10000公里一换是非常稳妥选择。
而润滑油质量每升一个级别,换油间隔再延2000公里没有问题,例如SM级就可以采取12000公里换油间隔。
而如今最SN级机油换油间隔甚至可以达到14000公里!
当然这个数字相比国外换油间隔仍然有些差距,这主要由中国燃油质量和路况等因素决定。比如燃油中硫含量高的话,产生酸性化合物就会增加,这样油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加速酸值增长。
此外,中国汽车使用环境与国外最不同就在于,城市路况使用开开停停,会导致油泥生成加速,油品添加剂损耗,因此要适当缩短换油周期,但通过不断试验证明:5000公里换油间隔仍然过于保守,造成润滑油的浪费!
如何自己判断机油该换
闻味法:抽出机油尺闻一闻,若有极强酸臭味,说明机油已经变质应该更换。
手捻法:取出少量旧机油,用手指反复研磨,质量好的手感有润滑性,磨屑无摩擦感,如感到有杂质、黏性差甚至发涩就应该更换。
透光法:取出机油尺高举,在光照之下观察机油油滴,可清晰看到油滴中无磨屑末的为良好不需要更换,如果磨屑末多,甚至浑浊,应该更换。
辨色法:取张干净的白滤试纸或者好点的面巾纸滴数点旧机油在纸上,待机油渗漏后,质量好的机油无粉末,用手摸去干而光滑,且黄色浸润带清晰,呈深黑褐色、有杂质的应该更换。
如何判断真假机油
看包装:假油外包装各种粗糙,有些假油由于人工灌装,在重量上一般存在偏差。
观察油样:观察机油是否澄清透明、混浊。有悬浮物、沉淀物、有颗粒杂质的机油,肯定不是合格产品。
闻气味:合格的机油应无特别的气味。凡是对嗅觉刺激大且有异味的机油均为变质或劣质机油,绝对不可使用。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拿他的爱车去做保养,当时没注意,后来回家翻看汽车保养手册才发现,加了5W-40的机油,不是指定的5W-30(他的车是雪佛兰科鲁兹)。朋友立马就慌了,他不止一次听人说过这两种机油一个适合低温,一个适合高温,也不知道换上之后对发动机有没有影响。为此他特意打电话给我询问,让我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在探讨关于5W-30与5W-40的区别之前,我们还是要来研究一下“SAE”。
关于SAE
SAE:全称是美国汽车工程学会。这也是世界通用的衡量机油黏度的标准。其中又分为单级黏度和复级黏度。如:SAE 30即单级黏度,SAE 5W-30即复级黏度。
“W”是冬天的意思.W前面的数字越小,其低温黏度越小,低温流动性越好,适用的最低气温越低。
W后面的数字的确是指在100摄氏度下机油的黏度,数字越大表明机油黏度越大。其后面的数字主要指的是机油耐高温性的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机油在高温下的保护性能越好
您看看,定义明明说的是“100摄氏度下机油的黏度”,怎么就扯到温度上了?所 谓的30就是指需要在环境温度低于30℃时使用,40就是指需要在环境温度低于40℃时使用,这种说法实在是有些耸人听闻。以至于绝大多数车友依然被误导。
荒谬的结论总是要通过常识和正常的逻辑去判断,想想看,如果W后面的数字真的是代表油必须要在这个温度下使用,超过就有问题的话,那发动机工作温度达到90-100℃怎么却不见90的油?
所以,简而言之,30、40不直接代表温度,是指100度时的黏度,和气温无关。
总结一下,30油和40油的区别是这样的
首先,若车况良好,选择油品的黏度必须参考《汽车保养手册》上的推荐黏度,因为每个汽车制造商所设计的发动机的技术要求都不一样,对油品黏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通常,日、韩系车推荐使用20、30黏度的油品,如:SAE 0W-20、0W-30、5W-20、5W-30,美系推荐使用30黏度的油,如:SAE 5W-30,欧系推荐使用40黏度的油品,如:0W-40、5W-40)
其次,同质量级别的机油:
1、5W-30比5w-40的流动性更好,更能降低油耗(燃油),给发动机更快地散热。
2、对于车况老旧的汽车,使用5W-30的油品比5W-40的油品发动机噪音稍大。
3、对于严格要求使用5W-40的发动机,若使用了5W-30,有可能出现比正常机油消耗量更大的情况(俗称:烧机油)。
4、5W-40比5W-30在发动机特别高温的状态下具有更好的油品稳定性
声明: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